说起社群,我们条件反射就会联想到的是微信群。那就先从微信群说起。
会展业规模最大、发起较早的微信群在我的印象里是王涛发起的「会展人」群的前身,初期我记得群中每日讨论较多,之后一段时间群主每周组织一个讲座。我也曾受邀做过讲座,并因此让更多同行对我有所了解,在这点上,我觉得通过好的内容传播让人群产生些联系或者促进了解还是有价值的。正是在这个时期,人们建立了一个模糊的概念,社群=在线群。
我自己也建群,但作为一个忙碌的老师、经营者、妈妈、家庭事务的承担者,总觉得没有太多时间泡在群里。虽然在我自己的群里基本没有广告打扰,同行们可以提供互助,但依然觉得离社群的概念相差太远。
社在现代汉语中的意思是团体或机构,这两个词给人的感觉是要聚堆儿。核心是需要有情感交流,没有情感是聚不住的散沙。以上是我一直以来的一些感受。今天参加上海旅游局的CCBTF-中国会议与商务旅行论坛,听了运营知识大本营社群的「秋叶大叔」的讲座,一时不由思考更多。
秋叶讲人愿意和价值观偏好一致的人扎堆儿,因此他们的群成员是推荐+审核,这确保了人员的共同语言。他还讲到:麻将搭子就反映了社群精髓-有快乐、有情感、有利益。让人呆的住的社群需要的是“陪伴和爱”。
他举了一个例子,曾有一个线上社群成员刚加入的时候觉得很没意思,直到有一天大家说“一言不合就唱歌”,她因为唱歌很不错,展露歌喉后被大家认可,之后得到很多支持。这就是来自共同兴趣的陪伴与爱。不功利,反而走得远。他介绍说建立社群后:
a) 卖产品-这会迅速透支信任;
b) 能量扩散-我听着这段儿的例子和我们做的一些带着感情色彩的营销差不多,例如通过给参与活动者送可心的礼物(如书)吸纳新成员,于此同时也愉悦会员。
c) 创意孵化:这个还真没体会过。
d) 资源互换-我自己的群有点像这个,说“互助”更准确一些。
其实除了秋叶讲的社群要有快乐(因此组织者需要策划游戏化的活动)、有情感、有利益(我想就是各有收获吧)之外,我个人感觉还有一个非常必要的条件:有闲-需要有不少成员有比较充分的自由时间。在我经历过比较活跃的群里(通常是培训师学习群),最活跃的有两类:没有孩子、愿意历练自己组织与沟通能力的年轻人;全职妈妈。根据秋叶讲的以上,我的感觉是:
网络社群是脱实入虚,而“陪伴与爱”却需要实实在在的温度,因此我认为面对面的聚会就是最好的社群形态,在这种状态下人们有更强烈的情感、快乐、能基于信任产生更多互利机会。他还说了一个令我极有共鸣的观点:
这是因为筛选出的人员素质高。这个我特别有同感,同行说「学习型会展组织者交流日大会」是一个少见的,参会者之间互相不认识都会微笑示意的温暖聚会。而赛诺迅在过去3年以极小团队,从容的、井井有条给大家创造了体贴、顺畅、满意的体验,除了项目管理做的不错,更重要的是参会人员素质太好了。
线上社群只起到一个在没有见面的条件下聊胜于无的作用,是一个快速找到帮助者、满足短期信息需求的地方。
有共同追求的人实实在在的聚在一起,目光注视,互相微笑,沟通交流,这是有温度的、实打实的陪伴与喜爱,也有利于基于信任产生合作。社群,最好的维系就是靠见面!热了很久的概念,今天自己觉得想明白了。豁然开朗也是个快乐。
欢迎您的观点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