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些同行常问我,中国和国外做论坛讨论的事情都不一样,邀请的嘉宾都不一样,和外国同行学的东西在中国适用吗? 也遇到些同行问我: 我们做了5,6年了,操作老练,这个培训适合我们吗?
上一批赛诺迅论坛策划培训学员在活动策划和组织领域平均有5年的操作经验,新手是少数。课程结束后100%学员认为培训达到了期望,这说明不管国别如何, 我们的行业面对的客户需求是共性的; 为更好的满足这些需求我们应该达到的高标准是共性的;在通往高标准的路途中可以采用的严谨、科学的思索方式、工作流程更是共性的。
做为一个有十多年行业经历的人士,我把自己从头到尾听了这个培训一次后感觉到的我们和欧洲同行有差距的地方分享给大家,希望能帮助同行更好的了解我们跟他们可以学习些什么。
差距1. 对会议形式的思索和应用
抛开颁奖、庆典之类活动,单谈行业论坛。我见到的国内论坛多是听讲形式,区别只是一个人在台上还是几个人在台上。
在行业论坛领域,大家多号称我们为C级别的人士服务,但C级别人喜欢什么样的交流方式?课堂上一个做的好的英国同行的例子,便给出了我们五六种适合高层管理人士的会议形式,开启思路。
差距2. 对调研的重视及成熟的调研手法
所有好论坛都出自于好的调查,这是这门课不断强调的观点。英国同行通过把调研任务阶段化,让操作者能够清楚的把握自己在不同阶段的调查深度和任务,从而让自己在调研中始终保持清醒,避免跟着一个窄小的议题跑到很远迷失自己在信息海洋中,使调查结果更客观,更全面。
差距3. 严谨的新项目立项流程
我个人在国际一流展览公司工作近十年了,创办自己公司之前在前公司的主要工作就是新项目研发,对这里特别有感触。我们的新项目立项花费了很多功夫在市场研究,但研究出来的各方面的信息比较涣散,缺乏整合。还有就是审视内部做的不够。英国同行在这里提出了一个非常可贵的概念-“producible”,即便市场不错,这个活动自己是否有能力整合资源推出它,并且在他们的工作中使用一个20条的可行性审核清单,在一定得分以上,且没有一条得分太低的新项目才被视为producible. 引进这样一个流程无疑可以帮我们在这个节骨点审核的更全面,更客观。
在从老项目拆分出新项目方面,他们也有一系列的数据分析手法,用来获得可以在哪些新地域、主题、人群市场生成新项目的准确信息。
拍脑袋,凭感觉的确是我们很多企业家天生的商业直觉,但如果整个策划团队都能掌握一套系统流程无疑可以让机构更有效率的运作。
差距4. 对宣传文案的思索和重视
国内的会议层次参差不齐,但就宣传文案来说,有些做得专业,有些还不知道何谓专业。一些名头很大的论坛,销售函却制作的像街头小广告一样粗俗。或者很国际化的论坛,其网站信息却很难让人忍受读下去。国外也有这样的情况,我们耳熟能详的一些品牌会议组织机构也会有达不到目标的销售文案,课程在这个版块有很多分量,通过对比有效与不好的文案让大家得到带回去就能放在应用中的知识。
学员在嘉宾邀请、对业内领先的制造商是否提供免费演讲机会等方面还提到了许多工作中遇到的问题,而这些也是英国同行在多年实践中深入思索并有许多心得的领域,讲师的解答让大家信服。对会议筹备流程及项目管理,讲师也通过实际的例子给大家提供了许多借鉴普遍的感慨是尽管我们的会议邀请的嘉宾不同,探讨的话题不同,但无论中外,专业化的标准、流程以及对好的会议效果细节上的思索是共通的。
简而言之,这个培训适合那些求新求变,希望通过投入更多思索、借鉴国际同行先进经验把会议效果做得更好的策划人同行。不适合那些觉得自己的活动已经达到目标,不需要通过这样的方式再行提升的同行。
更多学员觉的启发思路的方面可参见:www.sinofastlane.com/testimonials.pdf
课程及报名资料:www.sinofastlane.com/cpt.pdf